全参与型好爸爸,让父爱不再隐形,给孩子更多力量--中山市妇女联合会

全参与型好爸爸,让父爱不再隐形,给孩子更多力量

来源:中国妇女 日期:2023-06-18 16:31:35
有关调研发现,女性“恐婚恐育”现象与“全参与型父亲”相对缺失有一定关系。如何成为全参与型好男人?就请从认真学习做个好伴侣、好父亲开始吧。

本文刊于《中国妇女》杂志

育儿不应是妈妈“一个人在战斗”,爸爸的参与不应是稀缺的“奢侈品”……

《新生代女性健康生活方式调查报告》显示,超六成有生育焦虑的被调查女性认为,生育焦虑主要来自“养育孩子成本太高”“担心生育后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小孩”,近三成职场妈妈每个工作日投入育儿时间超过4小时,而超四成的伴侣投入育儿时间在1小时以下。

上海社会科学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亚亚认为,性别平等的实践需要男性的参与,这应成为社会共识。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,缓解生育焦虑,男性参与支持更重要,男女两性均应同等承担家庭责任。

全参与型父亲,

可以“养”出来

“托好啊,不能跳、不能跑,会影响胎儿发育”“用力!好,坚持呼吸,放松一下,马上就出来了 !”……在“助产士”的耐心引导下,“产妇”们拼尽全力体验着生育过程,“丈夫”们则在一旁或是握着对方的手,或是摸着对方的头,给予无限深情的支撑。

2023年2月底,北京和平里某会议室,窗外春寒料峭,室内却有人额头滴汗。这些“孕妇”和“丈夫”都是男性,年龄从23岁到59岁不等,而“腹中胎儿”是注满了10斤水的水袋,以绳子和胶带双重保险固定在“孕妇”身上。

然而,“卸货”后,真正的大考才刚刚开始。洗澡、换尿布、哄睡、伴读、亲子沟通……育儿万里长征的每一歩,都让这些大男人既感到兴奋又手忙脚乱。

这是知名性别专家方刚开办的工作坊,全称为“好父亲、好伴侣:男性成长工作坊”。

工作坊没有门槛,还免费。为期 3天的体验式培训,涉及从好男人到好伴侣再到好父亲的12个版块,让男性重新认识自己,学习如何与伴侣沟通交流、拒绝家庭暴力、承担家务、照顾伴侣、养育孩子,旨在让男性成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“全参与型好男人”。

所有内容,包括模拟怀孕、分娩以及亲子阅读等沉浸式环节都是方刚亲自设计的,他坦言,“3天的培训不可能改变一切,30天也不可能。我只是希望通过工作坊先影响少数男性,再由他们逐步影响到社会上更多男性,这是聚沙成塔的过程。

不认真做父亲,

也是男性的损失

工作坊培训第二天,学员们腰间绑上重重的水袋,连最简单的捡东西、系鞋带也变得异常困难。腰椎不好的学员裴先生刚绑了一小时就要求摘掉,“总算知道老婆为什么总喊腰疼了。我绑了一个小时,人家撑了好几个月,回去要对老婆好一点。”

学员谢谦入戏更深,他时刻觉得自己要为身体里的小生命负责,以至于晚上回家睡觉还怕压到宝宝。得知因为胎儿压迫膀胱,孕妇常尿频时,他感慨:“以前不懂这些,有了切身体验,有了同理心,希望以后能给她们更多支持。

到了分娩的紧张时刻,“孕妇”“丈夫”和“助产士”三人一组,呼吸声、呻吟声不绝于耳。方刚称:“男性永远无法体验孕妇的所有艰辛,我们只是希望以此触发男性的内心,让他们在生活中关心伴侣,在行动上有所改变。”

怀胎十月虽然辛苦但还算短暂,之后养育子女、承担家务,则需要男性付出更多、改变更多,做一名好父亲、好伴侣任重道远。

59岁的学员赵先生说:“儿子小时候我一次尿布都没洗过,在我的意识里,这就是女人的事儿。”而90后的小郭也坦言,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书,他和周围很多男生都不会照顾自己,也不爱打扫卫生,更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。

方刚作为典型的“全参与型父亲”,不仅承担了三分之二的家务,在亲子陪伴上投入时间也非常多,儿子青春期时依然和他无话不说,没有同龄人常见的叛逆他还把和儿子朝夕相处的时光写成了书,出版了三本书和六本绘本。每每说到这些,他都倍感自豪,“儿子是我最好的作品,做父亲是人生幸福的体验,没有认真做过父亲的人生,也是男性的一种损失!”

鼓励父职参与,

弥补家教缺失

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《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》结果显示:我国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只占7.5%,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活动的也仅为11.7%。0~17岁孩子的作业辅导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占67.5%。

这说明母亲不仅要照料子女的饮食起居,还承担着大部分的家庭教育职责,如入园择校、兴趣班选择、习惯养成、亲子阅读、日常学习、未来规划等,可以说样样亲力亲为。大部分父亲更专注于家庭发展的物质条件,参与家庭教育的深度和范围比较有限。

造成父职缺失的原因,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影响,一部分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“女人的事儿”“学校的事儿”,自身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或者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互动。即使孩子在身边,仍然自顾自地刷手机、看电视。

另一方面,在传统家庭生存模式中,父亲主要以家庭经济支柱形象出现,在低收入家庭更为明显。而城市中“996”的工作节奏又迫使父亲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上。另外,一部分父亲缺乏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和方法,索性将教育重担全部转移到母亲身上。

父职缺失的后遗症已经在这一代孩子成长中显露:谨慎、胆小、缺乏自信、运动能力偏弱等。幼儿时期母亲的悉心呵护能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而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榜样作用则更加重要。父亲的陪伴更能让孩子拥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、对事物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,以及更强的创造力、责任感。因此父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。

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婷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生育意愿调查发现,阻碍年轻女性进入婚姻和生育选择的主要原因之一,是对进入家庭后潜在责任增长、而外部支持不足的担忧。所以,当下年轻女性做出的一些选择或许也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发声。

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云飞说:“既然现代独立女性越来越多,她们承担了一部分赚钱养家的责任,那么男性也可以多分担一些家务,多投入一些精力育儿。女人不是天生擅长家务,男人也可以被培养和训练出来。”

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李洁认为,在人口结构转型的当下,国家政策和公共话语都在推动、鼓励生育行为,但这对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?在她眼中,“男性成长工作坊倡导男性参与更多家庭事务的初衷是积极的。也许报名参加的男性还是少数,但对于引发公众的讨论和关注,是有价值的”。


新生代父亲在觉醒

新生代父亲在觉醒,

好爸爸是“刚需”

如今,抖音、快手上,越来越常见到网红90后全职爸爸分享育儿点滴,而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上,像“矮文爸爸”等一些全职爸爸的亲子心得也很受关注……

与此同时,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极光所作的《当代父亲的育儿真相——2021年已育男性人群洞察报告》显示,超八成的90后爸爸表示,父母双方应投入同等的时间和精力来养儿育女。

而高学历的父亲在陪伴孩子方面有更多的自觉和参与。他们更懂得如何平衡好和对方的育儿分工,亲力亲为带娃,分担母亲育儿的辛苦。

可见,80后、90后等一批新生代父亲正在觉醒,并且越来越意识到父职教育的重要性。报告还指出:70、80、90等各个年龄段的爸爸,对孩子的育儿知识关注度也不一样,但其中“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培养”是所有爸爸最关注的一项。

加强学校教育,转变传统性别观念也至关重要。

姜云飞教授建议,性别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做起。“让孩子看到,女孩不一定就喜欢芭比娃娃,男孩也不是只玩刀枪,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,应该早点在性别教育里被打破。”

对此,工作坊学员小郭也建议,大学里应更多开设婚姻、家庭相关的课程,效果会更好。社区也应发挥其扎根基层的优势,多开办相应的育儿讲座、男性参与工作坊,大力宣传父亲参与育儿的重要性,提高社区男性居民的参与度。

当然,最主要的是父母要学习成长,跟上时代和孩子成长节奏。

母亲也要鼓励父亲参与育儿。女性与男性思维方式和性格不同,在育儿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细节,无法容忍父亲带娃的大大咧咧,因此容易批评抱怨对方,甚至撇开丈夫大包大揽。

不如换个角度,多思考爸爸带娃的好处,多开发爸爸运动、动手、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优势,相互配合、取长补短,给予对方更多的信任和赞美,营造民主、和谐的家庭氛围。

陈亚亚分析,“并不是没有男性愿意改变。一方面,他们受‘男主外、女主内’传统观念的影响;另一方面,忙于生存和追求成功,所以要多向他们宣传性别平等思想,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、精神食粮,让他们有余力去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实践。

父亲、母亲、孩子在一起才能构成温馨和谐的家庭。父亲不可缺席,父爱不可替代,养育路上,爸爸用心陪伴、积极参与,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更经得起大风大浪。

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