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广州日报】改革拓潜力,新模式让危楼变新房--中山市妇女联合会

【广州日报】改革拓潜力,新模式让危楼变新房

来源:未知 日期:2025-11-07 15:55:36


广州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。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摄

从化艾米稻香农业园打造“稻田上的田园综合体”。(资料图片)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摄

花都区集群街2号(资料图片)

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摄

工作人员提供“妈妈岗”政策咨询服务。受访者供图

游客体验乡村乐趣。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、肖桂来摄

风起南方,潮涌珠江。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,再次扬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,这一次,改革春风正吹向百县千镇万村。

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、先行地、实验区,广东紧扣“走在前列”目标,以集成式改革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,激活县域发展“潜力板”,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“造血”能力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根本动力。

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、姜永涛

深度解码

放权赋能:为县镇发展“松绑注能”

县域活,全省活。广东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总抓手,大力推进扩权强县、强县扩权和赋权强镇、强镇赋权改革,通过系统性、集成式的放权赋能,为县镇发展松绑、注能、拓路。

20239月,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一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》将60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有关地级以上市和县(市、区)实施。梅州市蕉岭县,承接省级下放的行政职权后,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理时长从约8天一下子缩短到约2天,压缩了75%

权限下放,催生发展思路之变。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为支撑,韶关市翁源县果断将5000亩用地的发展赛道从涂料化工转向创新原料药,在粤北山区从无到有打造出广东首个创新原料药基地,从而推动“支持在韶关翁源等地开展原料药等药械监管创新”写入去年印发的省级政策文件《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》。

向镇一级赋能,激发基层内生活力。今年初,广州市南沙区出台2025年“一号文”,全面推进镇街扩权赋能改革。此前,大岗镇成功引进TCL空调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;横沥镇以制度创新破解留用地难题,打造出共赢发展的产业园模式。如今,南沙全区6个镇均入选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镇,14个村首次实现分红。

资源配置:盘活土地为发展拓空间

“在这里养老,舒坦!”站在韶关始兴县周所村江畔新居前,村民姚湖南笑着说。今年7月,他成了广东省首个“农村未来社区”项目——周所村未来社区的首批住户。这片新居,也是广东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乡村空间的缩影。

土地紧张,是许多地方发展面临的难题。当前,广东各地通过改革创新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开辟广阔天地。如佛山高明区创新推出“耕地银行”,鼓励村民把闲散地、撂荒地存进“耕地银行”,再整体“贷”给现代农业项目。

在广州,改革步伐全面提速。目前,全市7个涉农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部获批,300多个整治项目全面铺开,整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。

2024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后,近期,从化区再有新探索:依托广州市建立的水田指标跨区域交易与市内区域合作机制,将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通过全域整治生成的水田指标约211亩成功跨区转让至黄埔区。

增城区在全省率先颁发首宗农村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、实现首宗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,通过“三块地”改革推动存量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成功入市。

整治成效已然显现:截至今年9月,广东已累计批复18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,拉动投资4413亿元,撬动政策性金融支持3118亿元,实施农用地整治68万亩,建设用地整理16万亩,生态保护修复217万亩。

普惠于民:改革创新提升幸福感

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,是让发展成果更多、更公平地惠及人民。广东在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进程中,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通过一系列民生领域的改革创新举措,持续提升县镇村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“颐康+托育”,破解带娃难题。广州市越秀区创新探索“普惠托育一体化”模式,通过“公建民营”机制,激活“沉睡”的社区资源,在社区颐康服务站嵌入普惠托育园,实现养老托育服务嵌合式发展。截至20254月,全市提供托育服务机构1938家,总托位10.88万个,其中普惠托位占比超过六成。

“入校即入企”,锻造产业新军。在中山火炬开发区,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校“嵌”在工业园区内,打造“一院多厂”的实训校区,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,学生“边工作边学习”,有效缩短了从校园到企业的适应期。区内职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%以上,超过70%留在大湾区就业,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。

从放权赋能县镇到资源高效配置,再到普惠社会民生,广东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改革实践,旨在跨越城乡区域的发展鸿沟,更在打破思想观念的无形壁垒。无数改革者以敢为人先的魄力,将共同富裕的种子播撒到南粤大地,再造一个城乡共荣、民生普惠、充满活力的新广东。

一线见闻

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广州实践

街坊“老房有喜” 危房改造走出新路

“想不到有一天还能和家人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。”广州花都区集群街2号的业主黄先生接过新房钥匙时,眼眶湿润了。黄先生一家五口多年挤在始建于1976年的D级危房里。如今,眼前是崭新的白色楼宇,户型方正明亮,加装的电梯更方便了出行,他既感慨又喜悦。

黄先生的喜悦,正是广州探索危旧房自主更新模式最生动的注脚。作为全省首例“自主更新、自筹资金、原拆原建”的项目,集群街2号走出了政府主导、开发商参与之外的“第三条路径”。过去,这栋5层混合结构楼房墙体开裂、设施老化,25户居民饱受困扰。20243月,集群街2号楼的业主们自筹资金866.4万元,对已“病入膏肓”的老楼进行彻底的“自拆自建”。政府则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共识,通过金融支持破解资金难题,简化审批开辟“快车道”,为项目保驾护航。今年10月,这套创新做法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(第四批)》。

集群街2号试点项目成功后,广州市加强政策创新,率先出台城镇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,制定以自主更新推动城镇危旧房原拆原建试点工作方案,明确全流程建设指引,积极探索危旧房原拆原建改造路径。

越来越多的“老破小”有了原地蝶变的机会。前不久,广州中心城区首个小连片危旧房“原拆原建”项目“黉桥·小石集”全面完工,这个项目位于越秀山脚、应元路旁高密度的居民区内,17栋无独立厨卫的危旧房连片拆除,半年时间原地建起舒适明亮的新房。如今,更多“老房有喜”的故事正在上演。

企业设“妈妈岗” 女性带娃上班两不误

刘女士是中山市港口镇智牛电子有限公司的焊锡工,上中学的女儿一放假,就跟着她来到公司。妈妈工作,女儿写作业,刘女士随时可以照顾女儿。如今,港口镇已有48家企业设立了这种让女性上班带娃两不误的“妈妈岗”,备案岗位1621个,帮助企业与新就业群体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2024年,“妈妈岗”入选全省基层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。

记者了解到,港口镇率先推动企业开设“妈妈岗”生产车间,车间内安排专门的“全能工”进行补位。目前“妈妈岗”人员涵盖企业的一线工人、管理人员以及研发人员,成为支撑企业产品高质量制造的“中坚力量”,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效益。

港口镇还打造了“妈妈岗”就业平台,在“港口发布”微信公众号上开辟港口镇“企业&妈妈岗”公益招聘专栏,上线以来累计发布超5000个妈妈岗招聘信息。港口镇还扩大设岗范围及拓宽“妈妈岗”适用群体,不断解锁“妈妈岗”2.0版备案岗位,将更多高校毕业生以及从事网络零售、线上教育培训、互联网医疗等行业的劳动者,纳入政策扶持范围。

此外,港口镇还发动各方资源力量就近为员工提供多样化、实用性强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,鼓励“妈妈岗”员工多途径提升职业技能水平。



数读

广东

202410月,《全省基层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》发布,典型案例共40个,分深化民生领域改革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、农村土地综合改革、激励干部群众投身“百千万工程”等4个专题。

截至今年9月,广东累计批复189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,拉动投资4413亿元,撬动政策性金融支持3118亿元,实施农用地整治68万亩,建设用地整理16万亩,生态保护修复217万亩。

广州

“广州市多措并举推进危旧房原拆原建”等5个案例入选2025年省《基层改革典型案例》。
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至全部涉农区。



友情链接